震撼!1秒计算16亿亿次!智能制造“超强大脑”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智能制造,就是人类为传统的设备赋予智能,这里的智能是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高大威猛的海上“巨无霸”如何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用智慧化开启深海石油宝库?钢厂里钢板追尾测试“狂飙”上线,当钢铁遇上5G,智慧钢厂如何闻“G”起舞?能源大家族排排坐,“页岩气”这个藏得很深的成员如何被“制服”?打造算力底座的人工智能集群,将怎样构筑起新型生产力?

 

揭秘“超强大脑”

每秒计算16亿亿次

这三排人工智能服务器集群,已经相当于20万台普通计算机,它们是最快的人工智能集群之一。

图片

而这些强大的算力,正是基于昇腾的Atlas 900人工智能集群。这些智算中心的智慧大脑,从存储系统到软件系统,全部由中国工程师自主研制。

华为南方工厂,具有超级算力的Atlas 900人工智能集群就是在这里生产制造。

在单板生产线上,16个工序部署了23个机器人、6万个管脚、1.2万颗微型器件,全部自动装配,仿佛方寸间正在建造一座微缩的大型城市。而昇腾处理器是这座微缩城市中最亮丽的建筑,每块单板上安装有4个AI计算单元,由此让Atlas 900具备了超级算力。

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架构师 李春生:我们知道人工智能的算法,当前已经达到万亿参数的规模,它对计算处理能力要求特别高。我旁边的八柜人工智能计算集群,它的处理能力达到了160 PFLOPS,相当于接近10万台的高性能PC处理能力,达到每秒可以处理16亿亿次。

 

亚洲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平台

一年节省上千万元运维费用

中国南海,恩平15-1,亚洲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平台。总高度相当于60层的摩天大楼,单层甲板面积相当于10个篮球场。依托恩平15-1,一个海上智能化无人钻采集群呼之欲出。

图片

14公里之外的恩平10-2平台,既没有生活区,也没有钻机,甲板面积比传统平台缩小了一半,重量降低了三分之一,是目前我国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上无人采油平台。

恩平10-2控制室很简单,测试成功后,这里将没有人值守,全靠这个海上机器人接收指令后,自动化采油。

能够实现这样的远程控制,靠的是恩平15-1平台上的中央控制系统。它就像一个“指挥官”,指挥着两个平台上1500多套仪表设备,所有设备的运行数据都汇集到这里。“指挥官”快速决断,指挥两个平台默契配合。

在恩平15-1按下启动键后,10-2平台的油嘴快速开启,仅仅100毫秒,就开到了指定目标。这一次,海上无人钻采油田群首次使用了国产中央控制系统。

北京的工厂里,正在生产的就是中央控制系统模块,电路板完成自动焊接,自动装配,23秒就生产出一块主控制器模块。

恩平油田海上石油平台强大的中央控制系统,就是由数百个这样的控制模块构成的。

这个“指挥官”可不仅仅是模块的简单堆叠,而是被工程师们赋予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

历经上百次测试,这套系统久经沙场后,被调试到了最佳状态,可以挥洒自如地控制海上钻采平台。

2022年12月7日,恩平15-1油田群首期正式投产。远程无人开采,让恩平10-2平台一年能节省上千万元的运维费用。

 

 

这个小小的改变

竟能让热轧厂的年产量至少提高120万吨!

 

湛江钢铁的热轧车间里,精轧线犹如一条长长的机场跑道,一块块钢板飞速进出。在这里,时间以秒为单位,每多抢出1秒都是提高效率。

图片

通常,钢厂会将两块钢板之间的安全间隙控制在30秒。

今天,朱蔚林和他的团队向极限发起挑战,他们要将两块钢板之间的安全间隙压缩到10秒以内。

这就相当于两块大小、节奏、速度都不一样的钢,必须前后间隙不超过10秒同时通过轧机,一旦两块钢追尾,就是严重的事故。就好比在一条跑道上,一架飞机还没有完全起飞,另一架就要开始降落。

在这条700米的轧线上,安装了上千个细小的光电、压力和位置传感器,犹如千里眼和顺风耳,将每块钢在轧线上进出的几万条数据都汇集到这个工业大脑,由它来控制轧钢的精准速度。

跑道没有换,只是换了算法,朱蔚林他们设定的目标终于实现,两块钢在热轧线上的安全间隙缩短到了10秒以内。

这意味着热轧厂的年产量至少可以提高120万吨,相当于增加了一座百万吨级产能的小型热轧厂。

 

用算法指挥生产

这里生产出全球强度最高的缆索钢丝用钢盘条

青岛特钢的检测中心里,正在冶炼给常泰长江大桥生产的缆索钢丝盘条。

大桥钢索要用的高强度盘条,就像一根柔韧的“面条”。这根“面条”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很复杂,最关键的就是配比。从下料到出钢,要在15分钟内精准把握火候,精准把握加料的量。钢水的纯净度越高,钢丝的柔韧性越强。

要想炼出一炉高纯净的钢水,检验至关重要。

在虚拟的数字孪生工厂里,智能监测系统照看着448台钢线材主机设备,不但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教会设备自己做动态监测,还可以一边生产一边检测。

车间里,机器就像春蚕一样,开始“吐丝”。

冷却过程的温度控制直接影响着线材的性能,在一条120多米的风冷辊道上,高精度近红外测温仪每秒钟采集线材表面三千万个点的温度,经过实时计算,数据会准确预报出这一批线材的质量。

他们生产的全球强度最高的缆索钢丝用钢盘条的强度是一般钢筋的5倍。每根直径7毫米的细钢丝经过后道加工后,都能吊起五辆小轿车的重量。

 

未来3个月

这里的页岩气产量将突破1亿立方米

相当于7万个家庭一年的燃气用量

页岩气,藏匿在页岩孔隙里的天然气。中国的储量超过35.7万亿立方米,全球第一。

四川威远县的新井场蕴藏着35亿立方米的页岩气。

井越深,作业压力就越大。要从5000米深的石头缝里,把页岩气连续不断地挤出来。这需要压裂设备不仅动力强劲,而且连续作业、压力源源不断。

烟台的工厂给威远井场迅速量身定制了5000型电驱压裂设备,这就相当于把燃油车换成了电动车,启动快、动力强。

研发团队决定给5000型压裂设备打造一颗更为强大的“心脏”,他们将以往动力端采用的分体式结构,升级成一体式。全新打造的动力端,由机器人进行整体焊接。

工程师为它编写了一套焊接程序,焊枪可以对318条焊缝自动追踪,360°全方位切换,精准定位,每条焊缝的误差不超过1毫米,保证动力端可以承受压裂作业中的上亿次高压循环载荷。

在这个刚刚完成升级的智能工厂里,一台台页岩气开采装备顺利下线。

两个月后,全新定制的电驱压裂设备来到威远井场。压裂开始!压裂设备产生的高压将压裂液打入地层,把页岩撑开犹如毛细血管一样的裂缝,继续将携砂液打入井内,液体携带的砂子填充在裂缝中,页岩气沿着砂子支撑的裂缝流入井筒,运送到地面管道。

未来的3个月,这个井场的页岩气产量将突破1亿立方米,相当于7万个家庭一年的燃气用量。

 

1.5小时完成一百平方公里内建筑群的快速三维重建!

 

今天,仰望星空,我们的地球轨道上已经排布了8000多颗卫星,其中的上千颗遥感卫星就像照相机一样,每24小时就能完成1.6亿平方公里的影像拍摄,相当于一天对全球陆地全覆盖监测一次。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团队正在用遥感图像制作三维地图,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开发了一个面向遥感领域的、通用的大模型——空天·灵眸。

把海量卫星数据输入空天·灵眸的数值模型中,仅仅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对合肥一百平方公里内建筑群的快速三维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超大规模的算力支持。而空天·灵眸的算力来源于远在两千公里外的成都智算中心。这三排人工智能服务器集群,每秒钟能支持30亿亿次计算,相当于20万台普通计算机,是最快的人工智能集群之一。

今天,算力就像一百多年前的电力一样重要,正在重塑工业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