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走到尽头?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6日

你有多久没有见到“元宇宙”这几个字出现在新闻中了?

 

最近的一则元宇宙相关新闻,是5月19日百度副总裁、元宇宙产品“希壤”负责人马杰向媒体表示,自己已经离开百度了。报道称,“元宇宙业务短期内难以看到好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较差,以及百度转向AIGC相关业务、不愿意向元宇宙业务投入更多资源,是希壤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龙头企业似乎就此彻底放弃了元宇宙业务——然而,就在两年前,元宇宙相关概念还热闹非凡、形势大好。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元宇宙就这样走到尽头了吗?

 

 

元宇宙从宠儿到被打入“冷宫”

 

刚成立希壤时,马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认为元宇宙是未来互联网的方向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希壤这个平台,让用户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也能够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乐趣。”

 

可以说,百度对希壤寄予了厚望,认为它“是一个具有颠覆性和创新性的产品,可以打造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和体验。”

 

彼时,元宇宙还是资本世界名副其实的宠儿。2021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罗布乐思(Roblox)在纽交所正式上市,甫一上市,身价立翻10倍,引得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元宇宙赛道。同年5月,脸书表示将在5年内转型成为一家元宇宙公司,甚至直接将公司更名为“Meta”;8月,字节跳动斥资50亿元收购VR公司PICO,布局元宇宙。“元宇宙将是迪士尼的未来。”2021年11月,察佩克曾放出如此豪言。

 

Sensor Tower报告显示,自“元宇宙”概念爆发以来,平均每天都会新增一个“元宇宙”APP。《2022年全球元宇宙投融资报告》显示,在投融资方面,2022年全球元宇宙产业共发生了704笔融资,总金额达868.67亿元人民币。

 

然而,形势却急转直下。

 

今年2月,微软解散了成立仅四个月的工业元宇宙部门;3月30日,华特·迪士尼公司宣布撤销开发元宇宙战略的小型部门;“元宇宙狂热分子”马克·扎克伯格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自己“更关注人工智能”;字节跳动旗下的虚拟现实品牌PICO事业部计划裁员300多人;腾讯宣布XR(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沉浸式技术的总称)全线岗位取消。

 

希壤负责人的出走,几乎成了行业变冷之后的唯一选择。

 

作为国内首个元宇宙产品,希壤诞生之初的野心很大。它当时的目标直指Meta的VR 社交平台“Horizon Worlds”。

 

Meta曾计划投资约100亿美元研发元宇宙相关技术,扎克伯格甚至曾预言,Meta到2030年初期的投资很可能接近1000亿美元,并对其寄予厚望,将其视作其“元宇宙愿景的核心(core to our metaverse vision)”。

 

然而,Meta在元宇宙布局方面却麻烦缠身。

 

与Meta的其他社交媒体产品相比,Horizon Worlds的业绩惨淡。Meta元宇宙部门“现实实验室”在2022年第四季度仅实现营收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7.1%,期内亏损额达42.79亿美元,使其2022年总运营亏损达到137.17亿美元。而在2021年,该部门也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达101.93亿美元。

 

最直观的数据,是平台的用户数量。据外媒报道,Horizon World的用户数距离最初设定的50万目标还差30万,且用户数量还在持续下降,达成目标遥遥无期。甚至,Meta的员工备忘录等文件显示,“大多数用户在访问Horizon Worlds一个月后便不会再登录平台。”

 

现在看来,将Horizon Worlds当作目标,对于希壤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主意。

 

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希壤在各大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在社交类应用中排名靠后。与此同时,在用户口碑方面,希壤也遭到了不少质疑和批评。据用户反映,希壤虽然画面精美,但操作复杂、内容单调、互动冷淡、体验不佳,“希壤就是一个空洞无物、无聊至极的虚拟世界。”

 

业界一直在寻求元宇宙产品与大众关切的契合点,而娱乐化内容成为国内外很多平台的选择。然而就连这些尝试也经常以失败告终:美国FOX电视台推出的《Alter Ego》利用动作捕捉技术、VR/AR技术让虚拟形象登台演唱,拍摄耗费半年,投入的时间精力巨大——但过时的建模和“违和”的互动让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十分惨淡,首播收视率仅0.65。国内的综艺节目《跨次元新星》《2060》也同样投入了很多技术成本,但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佳,几乎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正如在电视屏幕前观看这些娱乐节目的观众,如果没有VR设备就不能够真正地“进入”屏幕中的虚拟世界一样,硬件设施既是元宇宙的接入端,同时又变成了一座壁垒。

 

Atlas Reality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萨米·汗认为,参与元宇宙搭建的科技公司应考虑三个主要因素:一是让人们使用他们已经拥有的硬件,比如智能手机来接触元宇宙,而不是价格高昂的头戴设备;第二,元宇宙当前的最佳版本应是使用技术来增强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第三,让元宇宙走到用户所在的地方。元宇宙的资深研究学者马修·鲍尔也认为,能够在智能手机上应用的大量AR应用程序有望成为元宇宙的解药,只有硬件和软件到位,元宇宙才能在商业上成为可能。

 

 

比起ChatGPT,输在了变现模式

 

根据 36 氪最新消息,多个独立信源称,马杰已加入李开复成立的创新工场,担任副总裁一职,并成立了 AIGC(生成式AI)企业“北京零一万物”。从人员的流动可以窥见,新晋的热门赛道——人工智能正在取代元宇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不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领跑选手ChatGPT,出现的时间也并没有比元宇宙晚多少。早在2021年1月,OpenAI就已经推出了DALL·E,这个人工智能绘画软件也在当时风靡一时。

 

那么,为什么人工智能的热度比起元宇宙来说至今未减呢?

 

可以直接变现的商业模式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变现路径较短,能实现迅速变现,如OpenAI这样的公司已经能利用这些技术实现盈利了。

 

同时,应用场景广泛、落地速度快等特征也让发展人工智能业务可能为公司带来正向的现金流支持。在微软的必应搜索、office软件,咨询、翻译、教育等领域,都能看到AI技术在快速落地。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特别是应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发展,落地应用只需要大规模训练即可,相对来说比元宇宙可能要简单很多。

 

也有人从中看到了新的发展可能性。在2023年元宇宙产业大会上,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元宇宙产业专委会执行会长罗军表示,在2030年前后,元宇宙将无处不在,而ChatGPT的出现,将元宇宙至少提前了10年。

 

“舆论上的冷热不代表产业的冷热,更不能决定产业未来的走向。”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表示。他认为,从舆论上看,最新的人工智能聊天软件分流掉一部分关注度是正常的。ChatGPT的大热让人们更加直观感受到近些年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它为科技产业生产力跃升带来了新动能,让行业看到了广泛的应用空间,找到了新的发展风口。

 

元宇宙作为一个概念化的设想,不能只停留在想象和炒作中。基于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的新产品、新变现方式可能才是延续这个概念的根本路径。

 

“元宇宙遇冷是在资本层面的遇冷,即元宇宙公司拿到的投资相对会减少,新成立的相关公司会减少,但对于很多早已成立,且具有一定技术储备的公司来说,日子依旧还是不错的。”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能看到很多元宇宙垂直、细分场景的应用还是很“热”的,特别是在B端和G端市场。比如利用元宇宙的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虚拟化工厂、实时更新的数字化大屏,或是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等都具有很大的市场,“它是一个具有解决方案性质、项目性质的业务,需求还是比较高的。”

 

仔细翻看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发布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可以看到,未来将在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智慧城市等有条件与虚拟现实结合较深的行业率先推动开展规模化应用试点。这些领域为元宇宙相关行业探寻不可替代的应用场景指明了方向。

 

第一,浸入式体验可深度融入云生活。元宇宙打造优选场景为市场竞争力加码,如在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体育健康等领域,均可提供超越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形式的体验。

 

第二,人格化展示可以为品牌塑造赋能。元宇宙+虚拟数字人为城市和企业品牌打造独属于自身、可控性强的“代言人”提供了解题思路。沉浸式的故事化传播,也将进一步增强情感在人们消费决策中的作用。

 

第三,重构虚实的元宇宙世界将有更广阔的场景。移动互联网已经用实例证明了政企合作的共赢优势,在此之下,元宇宙还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警惕越吹越大的泡沫

 

当一个全新的概念成为“资本的游戏”,市场泡沫似乎是无法避免会到来的现象。虚拟地产和数字藏品就是先例。

 

去年11月,著名歌手林俊杰花费12.3万美元在元宇宙平台Decentraland购买了3块虚拟地产。而这些数字资产,在今年4月的价值仅为约1万美元。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一波关注。

 

早期的元宇宙平台热衷于“复制地球”——把物理世界的东西复制进去,有岛屿,有城市,有土地,能建房子。跟物理世界一样,土地是有位置的,也有大小尺寸,比如The Sandbox的一块土地是9000多平米,足以建一个游戏;Decentraland的每块土地是256平米。

 

人们的想法是,在元宇宙中,人气旺的房产价值自然更高,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

 

与虚拟地产类似的,数字藏品“无聊猿”也是热门话题。这是基于区块链的虚拟NFT头像项目,诞生时共有10000 张不同风格的猿猴头像,每一只猿猴都有自己的专属编号。2021年,苏富比纽约「Ape in!」正式开拍,101只无聊猿犬以 183 万美元成交,101只无聊猿以 2439 万美元成交。2022年3月,其创作团队在融资中估值超过40亿美元。

 

然而,随着加密货币市场下行,NFT交易龙头平台OpenSea在2022年7月中旬宣布大裁员20%,无聊猿也开始遇冷。截至今年4月末,无聊猿的地板价在50ETH左右,比起2022年5月的300多ETH,累计跌幅约84%。

 

2月21日,中国通讯院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发布了《元宇宙产业自律公约(拟一届一次全会通过)》,针对元宇宙中存在的风险给出了建议和引导方案。比如抵制资本炒作,引导公众形成理性预期,避免形成市场泡沫等。

 

另外,对于在2021年曾经大批量申请注册的元宇宙商标,总计超过了1.6万余件,国家知识产权局也根据申请时间大规模陆续驳回。据悉,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元宇宙”商标申请成功。知识产权局给出的回应是:“元宇宙是一项新技术,不能作为商标被个人独占。”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还特别强调严厉打击“蹭热点”和不以使用为目的囤积等商标恶意注册行为。